前几天,有个当高中班主任的朋友,和我讲了一件特别唏嘘的事。
她曾经带过的一个学霸孩子,突然从重点大学休学了。
没料到,孩子还没来得及步入社会,就先在大学里栽了跟头。
他觉得考大学是为了父母,现在也考上了,但接下来该干什么他却不知道了。
慢慢地,他开始旷课、挂科、自暴自弃。
再后来,他变得易怒,不合群,每晚失眠,心理出现了问题......
眼看着孩子就要废了,迫不得已,父母只能硬着头皮带他办了休学。
永远拿第一的孩子,真的优秀吗?
考上名校的孩子,就能一辈子无忧吗?
事实告诉我们:未必!
01
只为分数而活的孩子
再优秀也是空心人
想起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提到过一个孩子。
父母都是银行家,家中经济富足,孩子在国际化学校读高中。
从初中到高中,他每晚的学习时间从十一点、十二点,延长到了一点、两点,最后甚至要熬到凌晨三四点钟。
旁人眼里,这孩子学习太自觉,太上进了。
可没料到的是,很快他开始自残了,甚至萌生了自杀的念头。
徐教授警告父母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治疗,生命第一。可孩子住院不到两天,就自己跑出院了。
而原因,竟是为了回学校考试,保住自己第一名的人设!他觉得,如果自己不是第一名,那就什么都不是了。
两个礼拜后,更悲惨的事情发生了,孩子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,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孩子的优秀,从来不是用单纯的分数来定义的。
教育,如果只剩下
成绩、
焦虑、内卷,失去了丰富的体验和独立的人格,那才是更大的悲哀。
02
大人眼里的无用之事
是孩子精神上的“养料”
前段时间,在央视新闻看到10岁女孩蒋易汝的故事。
刚开始是被照片吸引:
这样一座让人惊叹的梦幻小镇,就出自她之手。
这个小女孩,从小就特别喜欢做手工,趁着放暑假的时间,她和妈妈一起用废旧纸箱做出了这样一座高度有120厘米的作品。
每一间小屋子都有一个主题,从咖啡厅、茶室、客厅到沙发、灯笼、盆栽等等一应俱全。
为了让小镇更美观,她们还用了牙签、包装纸等材料进行装饰。
整个过程,母女俩足足花了30天时间。
从小到大,女孩做过很多手工作品,那些废弃的饮食罐、包装袋、筷子,都能在她手中大放异彩。
那些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的爱好,恰恰是让孩子感到快乐的源泉,是滋养孩子心灵的养料,也是他们未来对抗世界的力量。
03
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争第一
而是唤醒其内心的种子
9岁男孩柒柒,他小时候特别内向,总是不爱说话。
他最大的爱好,就是蹲在地上看蚂蚁,有时候一看就是一个小时。
在旁人眼里十分可怕的昆虫,却是柒柒“最可爱的朋友”,他觉得每一种昆虫都有漂亮而独特的魅力,值得我们好好去探索。
每个周末,爸妈都会带他去户外公园观察昆虫。
他还在家里收留了几只螳螂、甲虫,还曾养过蚕宝宝,每天放学后都会精心喂养这些“朋友”。
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各种昆虫的特点和习性,柒柒还会自主去看很多昆虫类的书籍。
日积月累,柒柒认识的昆虫越来越多了,他也成了大家眼中的“昆虫百科全书”。
因为对昆虫的热爱,柒柒结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性格变得自信开朗了很多,也敢于表达自己了。
小小年纪的他,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目标——考农业大学,学习植物保护或昆虫专业。
人生是场马拉松,只有心怀热爱的孩子,才有不断学习和钻研的动力,才会保持生命最初的好奇和热情,靠着这些才能坚持不懈跑到终点。
04
真正好的教育,是去唤醒,去鼓舞和激励孩子。
除了考试和分数,给他们更多真实的经历和体验,去操场上尽情挥洒汗水,去天地间感受四季变幻,去田野里寻找生活乐趣......
与其费力地逼着孩子跑,不如做那个智慧的点火人。
这才是教育最终极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