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	 
	  在“都是为了你”的漩涡里
	 
	  全员都是受害者
	 
	  家住北京的张姐,鸡娃之心秒杀曾经的热播剧《小舍得》。
	 
	  因一门线上课与她相识,整个群几乎成了她分享育儿心得的天地:
	 
	  她的儿子刚满四岁,已经集齐轮滑、练字、乒乓、钢琴、英语、编程、绘画七大课程。
	 
	  每天早上,她会将自己早起制作的精致早餐拍照发在群里,“勉励”群里的姐妹和她一块照顾孩子的饮食;
	 
	  后来偶然得知张姐常年自己带娃,丈夫因为和她养育观念不和,选择到另一个城市工作,夫妻关系透心凉。
	 
	  她坦言,自己会在深夜里无数次崩溃,因为孩子倔强敏感的天性,也为了伴侣的“冷血”淡漠。
	 
	  2
	 
	  为什么“我是为了你”
	 
	  会把孩子弄丢了
	 
	  跨年回小城,听到一件奇闻异事:
	 
	  从小到大都是“别人家孩子”的莎莎,在考取公务员后,选择不就职,以未婚先孕的状态要求家里同意她和网上认识的“爱人”结婚。
	 
	  因为求助无门,莎莎妈找到了母亲,求她跟莎莎谈一谈。
	 
	  母女决裂后,莎莎妈在莎莎所住的酒店门口大闹一场,哭着喊着她一定活不到莎莎生下肚里的孩子。
	 
	  辗转联系上莎莎姐,才知道她为了不心软,直接拉黑了父母和所有亲戚的各种联系方式。
	 
	  为什么这么绝?
	 
	  你试试半辈子按照爸妈设定好的剧本走是种什么感觉?
	 
	  如果你拒绝他们的提议,他们会从你小时候不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说起......
	 
	  我就想做一次我自己啊。
	 
	  生活中很多父母发现,孩子在长大后,突然出现了“中年叛逆”:
	 
	  只要是父母说的话,他们一概否定,父母希望他们往东,他们一定往西。
	 
	  这时候已经无关错对,在小时候被束缚过的孩子在长大后迫不及待地为了反对而反对......
	 
	  “都是为了你”,根本不是幸福来源,是以爱之名的捆绑,是会反噬的伤痕,也是撕开亲子关系的一把利器。
	 
	  3
	 
	  成功的教育如果有模板
	 
	  一定是“专注自己”
	 
	  有这样一个词,“PUA”。
	 
	  我们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,不断地将孩子最不喜欢的“讽刺、挖苦、否定”灌输给他们,试图让他们屈从于爸爸妈妈的一切决定。
	 
	  出发点也许是好的,但是路走着走着就弯了。
	 
	  不要事事干预孩子,不要控制孩子,只需要“做”给他们看,在教育之前,先专注自己——
	 
	  第一:让“为了你”变成“为了我自己”
	 
	  将自己的经历,尤其是和父母、伴侣、孩子之间的关系好好回顾、梳理一下,寻找每一段关系中的问题,向内探寻自己想要什么。
	 
	  第二:每天关怀自己、修正自己
	 
	  每天花点时间关怀一下自己,不仅仅是吃得如何,开不开心,而是关怀自己的情绪与需求,不断发现自己的资源,给自己种花;
	 
	  疗愈过去的创伤,给自己拔草。
	 
	 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,我们不妨试着在孩子面前释放情绪:
	 
	  “你没有认真听妈妈说话,妈妈感觉很难过。如果你觉得妈妈说的不对,可以提出你的想法。”
	 
	  4
	 
	  父母之伟大,不在于牺牲,而是从不吝啬的给予,是成为一张目送孩子远去的单程车票。
	 
	  只要我们不问回报、不计较付出全心全意的对待孩子,以己为榜样,即便一辈子不表达父母之爱,TA依然会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