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主页 > 百科知识 >

这3种类型的父母,大概率会养出“笨孩子”!

2023-03-14 16:47

已有条回答

心自由教育

2023-03-14 回答了个家庭教育问题
  再聪明的孩子,长期被批评、被责骂,时间久了也会变"笨"。
 
  因为怕出错,他们什么都不敢做,慢慢就成为他人眼中成了"笨"的表现。
 
  01
 
  孩子有一种"笨",叫做"习得性无助"
 
  闺蜜是一所中学的英语老师,前几天,她和我分享了一些教育心得,她发现:聪明的孩子,也会因为父母的不当管教,变得越来越笨!
 
  闺蜜的班上,有一个男生叫小陈,小陈的父亲陈先生希望孩子今后能够出国留学,对他的英语成绩非常重视。
 
  陈先生是一个典型的“望子成龙式”父亲,不会对孩子好好说话。
 
  每次英语考试成绩公布,陈先生都要和闺蜜探讨一下小陈的“学习问题”,言谈间还不忘数落小陈一番:"我家这孩子,笨的像猪一样"、"英语这么差,以后怎么出国"、“这次勉强上90了,但是发挥不稳定啊”……
 
  闺蜜说,小陈最开始英语水平在班上处于中游,但因为总被爸爸责骂和数落,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,考试成绩下滑很厉害。
 
  甚至有一次,还在考前申请不参加此次考试,因为他觉得“考不好、考了也没用”。
 
  看着小陈日渐消沉的状态,闺蜜倍感无力,又非常心疼。
 
  “小陈其实很聪明的,我听生物老师说他的观察力很强。只是男孩子嘛,普遍不爱背单词,所以英语会差一点,但是不能全盘否定他呀..."
 
  诚然,很多父母都有陈先生一样的想法,那就是觉得对孩子严格一点,将来他们的人生能够更顺遂一点。
 
  可是,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孩子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基础上。
 
  有的家长习惯用“贬低教育”,有的则用唠叨、甚至用暴力来教育孩子,结果事与愿违,孩子变得更加胆小、退缩、沮丧。
 
  为什么明明父母的初衷很好,孩子的情况却情况越来越糟呢?
 
  大多数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,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心理学上讲的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 
  02
 
  "无助感"是可以被习得的
 
  “习得性无助”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(Seligman.M.E.P),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。
 
  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:将狗分成3组,对第1组狗不电击,对第2、3组的狗进行轻微电击。
 
  区别是:第2组狗踩下开关时电击会停止,而第3组狗无论怎么踩开关都无法阻止电击。
 
  一段时间后,这些狗被放到一起,然后轻微电击,看它们会如何做,结果是惊人的:
 
  第1、2组的狗狗在受到轻微电击后,会立刻想办法挣脱逃跑;而第3组狗在经受电击后没有试图逃离,而是原地趴下。
 
  结果表明,第3组的狗已经学会了“认命”,它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,认为自己无法阻止被电击,所以他们放弃了反抗。
 
  这个实验证明了习得性无助是存在的,那是一种无法摆脱掉的心理层面的绝望和痛苦。
 
  在电影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中,犯人瑞德40年刑满出狱。但是在工作时,他每次上厕所都要请示老板。
 
  哪怕是老板告诉他不需要请示,瑞德还是坚持请示。
 
  因为肖申克监狱的高压政策和虐打,让他养成了习惯,不请示的话,一滴也尿不出来。
 
  瑞德的“习得性无助”和塞利格曼的实验如出一辙。
 
  肖申克监狱对他的禁锢就似电击,一下一下叩击着他身体和灵魂。刚开始,还会反抗,但时间长了就习惯了。
 
  现实的牢笼虽然容易出来,但心里的牢笼还是锁着他。
 
  现实生活中,“习得性无助”现象在儿童青少年中尤其普遍。
 
  如果一个孩子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,或没有成功的可能,就会慢慢习惯于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。
 
  一旦遇到压力,他们会下意识产生巨大的无力感和焦虑感。具体表现为认知缺失、动机水平下降、情绪不适应等心理现象。
 
  如果他们一直没有学会如何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,那么习得性无助会一直伴随他们直到成年以后。
 
  因为,反反复复遭受失败,孩子会默认:我从小就笨,这事是不可能成功的,结局一定是不好的。
 
  像小陈,因为经常被父亲打压,发现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实际回报不成正比,感觉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,对自己失去信心,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,从而产生了各种消极行为。
 
  这是典型的因为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习得性无助。
 
  03
 
  3种类型的父母,大概率会养出“笨孩子”
 
  大自然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,人世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内在的生长节奏。
 
  孩子长年累月被催促、被批评、被否定,感觉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,慢慢就会从最初的怀疑自己不好,到最后完全否定自己不行,习得性无助也是必然的。
 
  “拔苗助长”的恶果古人早已告诉了我们。但可怕的是,一些父母还在重蹈覆辙。
 
  这3种类型的父母,大概率会养出“笨孩子”。
 
  控制型
 
  有一类父母很强势,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,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替孩子做任何决定:大到读哪所大学,小到穿什么样的衣服,他们都有绝对的话语权。
 
  控制型父母不知道的是,人的一生需要做很多决定,如果父母控制着孩子的一切,孩子就很难有机会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,也体会不到成就感。
 
  相反他们会因为无能为力的感觉,最终丧失对人生的掌控欲,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。有的人会选择做个“笨小孩”,一切等着父母去安排和料理。
 
  打压型
 
  也许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打击只是无意的,毕竟很多父母都认为严厉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听话。但是父母的语言暴力,会化作"利刃"狠狠地扎在孩子心上。
 
  "你怎么那么笨"、"才考那么一点分数“、“这孩子怎么这么自以为是"……这类的话语,对孩子的自信心打击很大。
 
  父母过度的苛责,会给孩子极大的心理负担。以至于孩子以后一遇到难题,想起父母对自己的责骂,以及过往的失败经验,就觉得自己肯定解决不了,进而自暴自弃。
 
  长此以往,"习得性无助"就成为了他的人生底色。
 
  功利型
 
  有些家庭中,父母们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,每天忙于奔命,疏于对孩子的照顾。这类父母往往以结果为价值导向,只看结果,却看不到孩子的努力。
 
  比如一次考试不好,他们就认定孩子不努力。
 
  久而久之,孩子会形成一种认知:反正我再努力也得不到肯定,不如放弃好了。
 
  04
 
  帮助孩子克服习得性无助
 
  习得性无助不是一次失败就形成的,它是一个渐进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养育着的评价方式(客观评价)很重要。
 
  父母爱子女,必为之计深远。
 
  这里的“计”不仅仅是为孩子的前途铺路,更要健全他们的人格、充实他们的内心、稳定他们的情绪。
 
  "习得性无助"的具体表现:
 
  ※孩子总是对自己的表现持悲观态度,总认为自己会失败;
 
  ※孩子不怎么努力,因为她经历了多次失败,很容易放弃;
 
  ※孩子缺乏自主学习力,而且讨厌去上学;
 
  ※孩子很少寻求帮助,因为他觉得帮助并不会“改变什么”;
 
  ※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,对自己缺乏信心;
 
  ※孩子总是聚焦自己的弱势之处;
 
  ※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是被动消极的态度;
 
  如果你家有一个同款“笨小孩”,不要慌张。
 
  正如上文所说,“无助感”可以被塑造,那么自然也可以被消除。
 
  帮助孩子克服习得性无助的3个方法:
 
  1、帮助孩子养成乐观的心态
 
  如果父母常常暗示孩子,人生是“不可控的”,那么他们就会自然而然悲观且消沉;但如果父母向他们灌输乐观的思维,他们就会知道,即便生活不可控,但那只是暂时的,过去就过去了,未来总会好的。
 
  2、帮助孩子理解努力与成功之间的联系
 
  人格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(CarolDweck)的一项研究表明,孩子对“失败”的看法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行为发展。帮助孩子树立成长型思维很重要,家长应该鼓励孩子,合理看待失败:
 
  ①失败的真正原因?
 
  ②有没有方法避免下次失败?
 
  ③怎样努力最有可能成功?
 
  要让孩子需要明白,自己首先要对自己负责,而有意义、有目的性的付出,才会取得相应的成就。
 
  3、让孩子多体验成功的感觉
 
  还记得上文中提到的塞利格曼的电击实验吗?
 
  换一种逻辑:如果孩子反反复复遇到的都是极其困难、复杂、难以成功的情况,那么他就会觉得即便尝试也无济于事,所以干脆不要尝试。
 
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给予孩子适当的期望,既不会太难,也不会太简单,好比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苹果。这会避免孩子变成习得性无助。
 
  要摆脱一个负面心理习惯的影响,需要父母长久的努力。
 
  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对待他——每天一个温暖的拥抱、日常积极的肯定、经常善意的夸奖...都可以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走出“无助的困境”。

家庭教育百科

专注青少年家庭教育

上千名家庭教育导师1对1在线指导

Copyright © 2015 - 2022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百科 版权所有豫ICP备2021016114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