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主页 > 百科知识 >

父母应该迁就孩子的焦虑吗?

2023-03-12 16:46

已有条回答

三人三餐

2023-03-12 回答了个家庭教育问题
  据调查,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有心理焦虑的现象。
 
  在康奈尔大学B.J.凯西主持的一项研究中,青少年的杏仁核与儿童和成人相比,在看到有着恐惧表情的人脸图像时,反应要强烈得多。
 
  当涉及当众表达时,青少年也会表现出比其他群体更高的压力反应。
 
  一些针对动物的研究发现,在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后,成熟的大脑会在10天内反弹到正常水平,而处于青春期的大脑则需要3周左右的时间。
 
  青少年对压力的耐受性其实也比成年人低,他们更容易患上与压力相关的疾病,比如感冒、头痛和消化不良。
 
  青少年承受的压力实际比想象的更多,但一般都是因为自己学习不好,努力程度不够,感觉有一种对不起父母教育之后而产生的。
 
  由于自己期望值高,却总达不到自己的要求,因此而产生自卑感,枯燥乏味感,迷茫感,缺乏父母之爱感,好同学与坏同学产生的差距感等造成一连串的负面压力。
 
  面对孩子的焦虑,很多家长经常出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,是否要迁就孩子的焦虑,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迁就?
 
  ·01·
 
  大多数焦虑孩子的父母都有迁就行为
 
  迁就指的是父母为减轻孩子的焦虑或压力而做的事。
 
  可供参考的数据表明,孩子有焦虑情况的父母大多数有迁就行为(其中母亲97%,父亲88%),大多数父母至少每天迁就孩子一次。
 
  举个例子,父母会让孩子选择是否到户外参加活动或进行体育运动。
 
  当孩子害怕为自己发声时,他们可能会替孩子说话,或避免访客到来,因为那会使孩子感到不舒服。他们可能会过度安抚孩子,或者对孩子反复提出的恐惧问题做出回应。
 
  当孩子变得沮丧,他们可能会试图消除压力,或是提供想要的物品或活动来浇灭这种感觉。
 
  在迁就的家庭中,为了避免焦虑,家长通常会调整常规。
 
  当父母只提供孩子接受的固定餐食,只带孩子去他们觉得舒服的固定场所,或者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和欲望调节他们的工作和其他义务,那家庭领域就会变得狭小。
 
  对于患有恐惧症的孩子,父母可能会以多种方式让他们或回避或浸入到恐惧中。
 
  以强迫症(OCD)为例,父母的参与也可能形成某些仪式感。比如,他们会买专门的洗手皂来用,或者每天清洗孩子的衣物。他们还可能会按照孩子规定的顺序,参与睡前仪式。
 
  对于孩子的分离焦虑,父母一方可能会躺在床上陪伴着,直到孩子睡着,或者陪着他们去家里的某个地方只因为他们不想一个人。
 
  对于抗拒去上学的孩子,父母可能会允许他们以头痛或疲劳等小毛病为理由呆在家里。
 
  ·02·
 
  父母迁就孩子的多种原因
 
  迁就行为非常好理解,通常是出于好意。父母迁就孩子,有多种原因:
 
  首先,父母出于本能,保护他们的孩子免受伤害或远离危险。当真正的危险发生时,这种保护是健康的,也是养育过程中的正常环节。
 
  其次,当看到孩子深陷负面情绪时,父母也会感到压力,而迁就可以立即舒缓父母和孩子双方的压力。
 
  更有甚者,患有焦虑症的儿童在预期或试图逃离恐惧情境时会崩溃、大发脾气,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。
 
  看着孩子哭时,父母既感到自责,又感到焦虑,这感觉在他们给孩子设置限制或对孩子说“不”时更甚。
 
  如果一个家庭长期习惯了迁就,那么当父母改变做法的时候,会导致孩子在一开始有更加激烈的反应,因为他们要适应父母新的期待。
 
  ·03·
 
  孩子的焦虑并不会因为迁就就消失
 
  研究表明,随着时间的推移,孩子的焦虑不会因为迁就而消失,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症状及更糟糕的治疗反应。
 
  研究还表明,它会使孩子更依赖父母,而缺乏培养独立的应对技能。
 
  迁就还会妨碍儿童获得对困难情境的洞察力和健康的感知能力,因为通过认可他们的回避需求,父母向孩子发出了如下信号:
 
  情况太艰难、太危险,或者孩子不具备相应的能力。
 
  焦虑导致更多的焦虑,然后导致回避。
 
  尽管如此,重要的是,我们必须认识到并强调这一点:
 
  父母对孩子的迁就,并没有造成孩子的焦虑。
 
  很多时候,孩子越悲伤,挑衅行为越严重,父母就越倾向于迁就他们。
 
  我们想要的是,围绕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任务和活动来建立起宽容并获得成功。
 
  虽然试图处理孩子的挑战性行为是一个合理的策略,但父母应该考虑成本收益分析。
 
  那就是,请务必记住,短期的舒适和平静会牺牲掉孩子长远的自信和应对技巧。
 
  长期的回避会让你和焦虑的孩子陷入一个沮丧的循环,恐惧在里面抬头,并控制你的孩子、家人和家庭。
 
  所以,不要活得太过舒适,你的孩子也一样。
 
  经历情绪是克服情绪的唯一道路。

家庭教育百科

专注青少年家庭教育

上千名家庭教育导师1对1在线指导

Copyright © 2015 - 2022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百科 版权所有豫ICP备2021016114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