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主页 > 百科知识 >

无条件接纳,那不把孩子惯坏了吗?

2022-11-26 16:45

已有条回答

心自由教育

2022-11-26 回答了个家庭教育问题
  我们经常能看到,一些心理学大咖和我们说“要无条件接纳孩子”,才是最好的教育。
 
  但是最近在后台,
 
  收到了很多读者曾表示担忧:无条件接纳,把孩子惯坏怎么办?
 
  其中有一个说:
 
  上学期孩子总喜欢玩游戏,考试成绩一塌糊涂,我本来想暴揍一顿。结果想着“无条件接纳”就忍了下来。苦口婆心和他说,玩游戏和学习,要适当劳逸结合。
 
  作为老母亲,也经常给予他尊重和信任。
 
  没想到,这学期孩子非但不改,还变本加厉都学会上课玩游戏了。
 
  我觉得,是不是无条件接纳根本没用,只有“家法伺候”才能解决问题?
 
  其实,家长有这样的困惑,不难理解。
 
  但是,如果“无条件接纳”的结果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。
 
  那么很有可能,是你误解了“无条件接纳”,用错了方法。
 
  到底什么是“无条件接纳”?
 
  这让我想起,在《NLP亲子工作坊》上,国内实用心理学泰斗张国维博士说过:
 
  我们总说要“无条件接纳”,但我们更要清晰的是,无条件接纳的是情绪及行为背后的原因,而不是行为本身。
 
  而无条件接纳的基础,就是信任。
 
  在课堂上,张博士还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:
 
  如果一个孩子说:我不想上幼儿园,XX欺负我。
 
  那么,误解“无条件接纳”的父母,可能会说“那就不去了”,其实这是不对的。
 
  而没有做到“无条件接纳”的父母,可能会“不信任”孩子:
 
  “怎么我们家孩子这么懦弱,真担心他长大后也会被人看不起”;
 
  “这个XX为什么总是欺负我家孩子”;
 
  “我应该做点什么去帮助孩子”。
 
  总之,这是一个“不相信”的过程,也不相信孩子可以走出这个过程。
 
  可以看到,不信任的前提下,我们的反应是背离孩子的需要的,而过多的担忧,刚好分散我们关心孩子的注意。
 
  那么,正确理解“无条件接纳”,接纳孩子情绪和行为背后原因的父母,会选择“信任”孩子,他们通常会有以下的做法:
 
  “妈妈在这里陪着你,妈妈抱抱你吧”
 
  “妈妈也很想陪着你,今天我们得去幼儿园,但是妈妈愿意听你说”
 
  ……
 
  在信任的前提下,我们的反应是去感受孩子的需要。
 
  这样不仅让孩子感受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安全感,还能在建立亲和关系后,让孩子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。
 
  孩子之所以经常在父母面前闹腾,是因为在孩子心中父母就是“无所不能”的。
 
  所以他们会试图在父母身上找到“安全感”,于是做出很多试探父母界限的事情。
 
 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,无条件接纳孩子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,然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给予足够的“心理营养”。
 
  当然,这绝不是纵容。
 
  正如张国维博士曾经提出的,父母在“无条件接纳”上要遵从两个原则:
 
  一、接纳孩子的情绪,这让孩子放松下来。然后和孩子一起善后,这是对孩子的尊重。
 
  二、还没有发生的那部分行为,才需要我们干预。
 
  在张博士的《NLP亲子工作坊》课程上,就有一位学员张女士是幼儿园老师。
 
  她表示,运用到两个原则很有效果。
 
  张女士说:在幼儿园,经常有小朋友“欺负”人,当然也有一些是闹着玩的,但表达方式过火了。结果就是,有的小朋友被打哭,就找老师。
 
  那我知道第一个原则是“接纳情绪”,我会安抚孩子的情绪,告诉他:“老师感受到你心里有个小火苗,等小火苗熄灭了再去玩。”
 
  这个时候,可能有的小朋友觉得有老师站在他这边,他还会去“打回去”、“骂回去”等等。
 
  那么我就会想到“第二个原则”:还没有发生的部分行为,需要我们干预。
 
  我会阻止他“打骂”回去,避免事情变得更加糟糕。
 
  当然,在了解真相后。面对打人的孩子,作为老师肯定是会批评处理告知父母,也会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去道歉,缓和“被欺负”孩子的情绪。
 
  听完张女士的这番话,我觉得:这大概就是NLP心理技巧的魅力,才会不断的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学习。
 
  不过,正如张国维博士说的:
 
  有时候方法,都只是方法。
 
  没有一种方法是无懈可击的,没有一种方法是完全经得住推敲的。
 
  如果仅仅是去照搬方法,那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就有效果。但是并不能杜绝这样的行为。
 
  真正对孩子有帮助的教育方式,
 
  是做为成人深刻的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,看到他的需要。

家庭教育百科

专注青少年家庭教育

上千名家庭教育导师1对1在线指导

Copyright © 2015 - 2022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百科 版权所有豫ICP备2021016114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