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主页 > 百科知识 >

不打不骂立不了规矩?这才是你管不了孩子的真

2022-10-11 17:12

已有条回答

心自由教育

2022-10-11 回答了个家庭教育问题
  最近,一位家长向我倾诉她的烦恼:
 
  她受够了吼叫着叫两个孩子起床。
 
  每天早上,两个孩子磨磨蹭蹭的刷牙、洗脸,总是急急忙忙的赶到学校。
 
  于是她决定改变一下:买了一个闹铃,并告诉两个孩子,他们自己设定时间,自己起床、刷牙、吃早饭。
 
  第二天早上,这个方法挺管用,她得以清闲了一下。为了利用有限的时间,她决定以后每天这个时间去买菜了。
 
  可是,过了几天,她买了菜回来,发现两个孩子还没有起床。
 
  原来,孩子关掉了闹钟,又睡着了。
 
  然后她又开始了以往吼叫模式:冲进孩子卧室,“快!赶快起床,再不起来就要迟到了”……
 
  就这样,买的闹钟也不管用,她又陷入之前的状况。
 
  孩子的坏习惯让我们很抓狂,于是,我们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改正它们。
 
  或许因为管教方式的改变,也或许是迫于我们的权威。
 
  孩子的行为向着好的方式改变,我们开始欣喜若狂,认为管教有效了。
 
  接着,我们认为孩子的行为已经得到矫正,开始松懈。
 
  解除了我们的管教模式,而孩子的不良行为却又趁机“卷土重来”。
 
  并且还比上一次更加的严重,父母又陷入和孩子作斗争的境地。
 
  01
 
  管教过程中的
 
  “盘尼西林法则”
 
  约翰·罗斯蒙德在他的著作中《有效的管教》中谈到这样一个现象:
 
  不要把孩子行为的缓解和改正混为一谈,如果在行为刚有所改变就停止,那很有可能问题会卷土重来,而复发的问题通常比原来的问题更难矫正。
 
  这就是他所说的“盘尼西林法则”。
 
  那什么是盘尼西林法则呢?
 
  盘尼西林也称为青霉素,是一种抗生素的种类。
 
  假如,你得了扁桃体炎,医生开给你7天的药,叮嘱你每天按时吃药。
 
  吃了3天之后,你觉得自己的病好了,就把医生的叮嘱给忘记了。
 
  结果几天之后,你的扁桃体炎复发了,甚至比上次还要严重。
 
  你只得再去找医生,这次医生要加大你的药量,并且叮嘱你按时吃药,不然你的问题会更严重。
 
  因为,留下的病毒都是比较强壮的,只要没有消灭,一旦得以机会反扑,那就会出现更厉害的后果。
 
  这种现象也适用于孩子的不良行为。
 
  如果孩子的行为问题刚有好转时就停止管教,这只会增加孩子不良行为的反复性,并且复发的要比之前的更加难以管教。
 
  所以,父母在孩子的行为刚有所好转的时间就停止干预,这只会让孩子的行为出现反复。
 
  并且,这也等于“告知”孩子,父母没有有用的方法来制止他的不良行为。所以在下一次的解决问题中,孩子的反叛会更加的强烈。
 
  02
 
  立规矩的前提
 
  是有温度的管教
 
  其实,父母给孩子立规矩的核心是亲子沟通,所以,如果立规矩出现了问题,那么首先要在沟通上去找原因。
 
  有研究表明:
 
  “在沟通三要素中,影响力最大的是沟通的态度(占55%),而沟通的内容只占7%,沟通的方式占38%。”
 
  我们在学习育儿知识的时候,注意力往往放在了沟通方式和内容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上,而忽视了面对孩子时最重要的态度。
 
  忽视孩子的感受、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、不知道孩子在委屈什么......就直接提出要求。
 
  长此以往,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。
 
  想起有次和朋友吃饭时遇到的事:
 
  旁边桌是一家人带着孩子,男孩比较活泼,饭吃到一半就开始四处跑动。
 
  一不小心,孩子就打翻了放在桌边的饮料。
 
  他吓了一跳,小心翼翼地看了妈妈一眼。
 
  想不到,这位妈妈没有生气,而是找服务员要来了抹布,将抹布交给了孩子,让孩子自己把桌子擦干净。
 
  孩子擦完后,妈妈又领着他去把抹布洗了一下,让他自己把抹布还给服务员,并说了声“谢谢”。
 
  之后,他们一家继续轻松快乐地吃饭聊天,孩子安稳地坐在位置上玩,再也没有在餐厅乱跑了。
 
  朋友很惊讶,因为他小时候也不小心打碎过杯子。
 
  但他的妈妈却是二话不说骂了他一顿,然后替他把烂摊子收拾干净,要求他下次不许再犯同样的错误。
 
  但朋友告诉我,那时候的他,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错。
 
  因为内疚早已被愤怒取代,甚至想过下次也要偷偷打碎杯子来报复一下。
 
  我们常常低估了爱的力量,却高估了管教的手段。
 
  最有力的教育手段,都有情感打底。
 
  如果你发现,在给孩子立规矩时,方法没有问题,但孩子却不听,那么一定要反过来问自己,是不是自己态度出了问题:
 
  你在说话时,语气是不是过于严厉?
 
  你是不是忘记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?
 
  你是不是忘记倾听孩子的心声?
 
  你是不是没有尊重孩子的想法......
 
  孩子只有在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、被理解的、被尊重的时候,才会静下来听你的话。
 
  否则,你学到的育儿技巧,都是假把式。
 
  03
 
  抓住立规矩的
 
  黄金阶段事半功倍
 
  杜布森博士著作《勇于管教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:
 
  “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,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,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。
 
  如果没有栏杆,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,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。”
 
  这个栏杆就是“规矩”。规矩,让人们行为有界限,从而拥有了相对的自由。
 
  正是在各种规矩中,孩子才能够对世界有更成熟深刻的认知,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,明事理、有同理心、言行得体,成为一个教养好、三观正的人。
 
  许多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、活泼调皮是天性,不应该太计较,长大了就好了。
 
  实则不然。
 
  心理学家们,在研究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后,将孩子的3—6岁称为“潮湿的水泥期”。
 
  这个时期的孩子,还未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观念,父母的话对他来说就像“金科玉律”,更愿意听从。
 
  所以孩子85%的性格、习惯和生活方式,都可以在这一时期被很好的塑造。
 
  而7—12岁则被称为“正凝固的水泥期”。
 
  即意味着,这一时期孩子的性格、习惯一旦形成,当孩子长大后,将很难再更改过来。
 
  当孩子到了初中,进入青春期,很多行为习惯、思维观念逐渐成型。
 
  这时候的孩子个人意识非常强,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思考,父母的话对他们的影响力已经很小,再想改变就难上加难,常常造成亲子间的矛盾和冲突。
 
  因此,立规矩要趁早。
 
  04
 
  网上有一句话,说得特别有道理:
 
  “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,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,用错误的教育方向和方式,孩子会把你撞飞。”
 
 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。
 
  孩子的规矩也不是一天立起来的。
 
  要知道,面对一个熊孩子,父母嘴皮子磨了一万遍,情绪崩溃一千遍,才能教育出一个好习惯。
 
  当父母掌握了最适合孩子的方法,规矩才能立得省心有效。

家庭教育百科

专注青少年家庭教育

上千名家庭教育导师1对1在线指导

Copyright © 2015 - 2022 All Right Reserved 家庭教育百科 版权所有豫ICP备2021016114号-1